智能制造学院作为长春科技学院的重要分院,在工科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的发展历程、师资力量、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都彰显着其在智能制造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
发展历程
智能制造学院于 2018 年由信息工程学院与汽车机械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此合并成为学院在智能制造教育领域发展的新起点。自成立后,学院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流程。学院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工程,把育人理念深度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学科与专业
学院学科体系完备,设有计算机、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智能科学、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多个一级学科,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新能源汽车、智能感知工程、无人机系统应用与技术(职业本科)等众多本科专业。这些专业紧密贴合市场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着力强化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育,致力于为学生打造全面且优质的教育学习环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目标。
在专业建设成果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专业成功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获评校级特色专业 。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博士 30 人,教授 24 人,副教授 36 人。学院还汇聚了众多优秀人才,包括长白山学者 1 人,国家技能大师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4人,世界技能大赛冠军2人,省级 D 类人才 1 人,E 类人才1 人,校级教学新秀 1 人,校级教学名师 9 人。这些优秀的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和科技创新能力指导。
实践教学设施
学院设立了 5 大工程实践中心,包括计算机应用工程、自动化与电子、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及机械加工,共建有 82 个各类实验室、实训室和 “科创赛” 平台。汽车机械工程实训中心被评为省级实践教学中心。这些教学与科研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形成了 “知识结构模块化、理论与实践融合化、教学服务信息化、考核评价过程化”的“四化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 “岗、课、训、赛、证”“五位一体” 教学体系。学院遵循 “以岗设课”,紧密围绕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智能制造领域行业、产业及企业具体人才岗位需求,开展精准的工程项目实训,取得显著成效。学院依托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通过系统学习行业职业技术技能及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获得专业、行业和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科、创、赛成果
学院深耕科研创新,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研"育人体系。通过校院两级联动遴选38项优质竞赛项目,组建由博士领衔的跨学科导师团队。依托实验中心竞赛平台,教师团队紧密对接需求,将智能感知等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竞赛项目载体,近三年指导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1项、铜奖4项,2024年度在省级、国家级赛事中累计获奖138项。教师团队同步开展竞赛反哺教学科研实践,近三年发表论文38篇,出版专著、教材等8项,获软件著作权20项,主持教科研项目39项,形成"研赛相长、学创互通"的良性生态。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积极推进协同育人项目建设,目前已与苏州德创、苏州富强、吉林省网信科技、长春东卓汽车电子、奇瑞汽车集团公司、汇川机器人、广州因明智能科技、一汽富晟集团等3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并设立了多个校外实践教学与实习就业基地。在合作共建方面,学院与奇瑞控股集团公司联合创办了“长春奇瑞汽车产业学院”,与长春纪元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打造了“知识产权学院”,并开设了苏州德创机器视觉冠名班、华创理想实验班等特色班级,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多元化的就业通道。此外,学院依托专业特色,鼓励学生自主成立了5S自我成长协会、计算机协会、智创未来协会3个学习型社团,以及AI无人机飞控俱乐部。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与实效,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国家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智能制造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未来展望
今后,智能制造学院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宗旨,以提供令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国家信赖的高等教育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真知、锤炼技能,同时激励教师深耕教学、潜心育人,推动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致力于培育既有家国情怀又具担当精神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师资力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并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优质的环境与资源,为智能制造行业输送更多卓越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