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成图大赛作为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顶级赛事,本届规模创新高,校赛 48 万人参与,省赛 3.7 万人晋级,最终 1001 所院校的 1.55 万名精英角逐总决赛。
我校高度重视备赛,校领导赛前多次了解训练筹备情况,与师生交流掌握进度。科学工程中心 CAD机械设计 团队在刘洋副校长带领下,孙豪、王众奔老师制定科学训练方案,备赛师生放弃节假日,刻苦训练,竞技水平稳步提升。
备赛关键期,董事长亲临现场看望选手,询问进展与困难,鼓励大家展现风采、为集团争光,极大鼓舞了士气。
最终,王潭同学获全国二等奖,该团队还协助吉林两所院校的 6 名同学斩获 3 项全国一等奖、1 项全国二等奖、2 项全国三等奖。
来自国赛二等奖获奖学生 王潭 的
一封信✉️:
大家好:
我叫王潭,是智能制造学院学生,能够参加第十八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并最终获得全国二等奖,对我而言,是大学生活中一段极其珍贵且难忘的经历。这份荣誉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几个月来的汗水与坚持,更是一次对专业能力、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的深刻锤炼。

回想当初报名,内心既充满对“图学界奥林匹克”盛名的向往,也夹杂着对自身能力的忐忑。深知这场比赛对空间思维、规范理解、软件操作和创新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选择踏上这段旅程,就是想挑战自己的极限,看看课堂之外,自己究竟能将所学发挥到怎样的程度。
备赛的日子,远比想象中更加充实,也更为艰苦。它绝不仅仅是熟练操作Inventor这些软件那么简单。无数个夜晚和周末,几乎是与机房为伴。从最基础的投影关系、剖视图表达,到复杂的零件建模、装配体拆画,再到一丝不苟地按照国标标注尺寸、撰写技术要求,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记得有一次为了攻克一个复杂曲面的建模问题,和队友反复讨论、查阅资料、调试参数,直到深夜才找到最优解,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至今记忆犹新。这个过程,不仅是对“手上功夫”的磨练,更是对空间想象力、读图分析能力的巨大提升。当二维图纸在脑海中能瞬间构建出清晰的三维结构,当复杂的装配关系能被条理清晰地拆解表达,那种思维的成长感是无可替代的。
真正站上全国总决赛的赛场,面对来自顶尖高校的强手,紧张感是真实的。有限的时间、高难度的题目,要求绝对的专注和稳定的发挥。那一刻,所有的练习都化为了肌肉记忆和清晰的思路。当最终完成答卷,那份全力以赴后的坦然,比结果本身更让人踏实。得知获得全国二等奖的消息,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感恩。感谢指导老师的悉心教诲和无私付出,感谢队友们的并肩作战与鼎力支持,也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和资源。
这段经历带给我的,远不止一纸证书。它让我对工程图学这门“工程语言”的理解从书本跃升到了实战层面,专业技能得到了质的飞跃;它磨砺了我的意志,让我深刻体会到“天道酬勤”的力量,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在困难面前坚持到底;它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见识了顶尖水平,也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它给了我莫大的信心,让我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给学弟学妹的几点建议:
作为一名刚刚经历过比赛的学长,想对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特别是未来会接触到工程图学的学弟学妹们,分享几点肺腑之言:
1.打牢基础,千万别轻视“枯燥”的起点。《工程制图》、《画法几何》这些课,是万丈高楼的地基。投影原理、国家标准、视图表达这些基础知识,务必学懂弄通,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次练习。基础扎实了,后面学习软件、参加竞赛才会事半功倍,否则会处处掣肘。
2.软件是利器,唯手熟尔。AutoCAD、SolidWorks、Inventor等软件是我们表达设计思想的工具。不要满足于课堂作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网络资源去深入学习、多加练习。熟练掌握常用功能,追求操作的精准和效率。多练,是提升的唯一捷径。
3.刻意训练你的空间想象力。这是图学能力的核心。平时多观察身边的机械结构、建筑构件,尝试在脑中拆解、组装它们。看到二维图纸,努力在脑中构建三维模型;看到一个零件,思考如何用最合理的视图表达它。这种能力需要持续的有意识训练。
4.勇敢地抓住竞赛机会。无论是校内的选拔赛,还是像“高教杯”这样的全国大赛,都是绝佳的锻炼平台。不要怕自己水平不够,参赛本身就是最快的学习方式。在备赛的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压力挑战中,你的能力会得到飞速提升,还能结识优秀的伙伴,这些经历的价值远超课堂。
5.学会坚持,拥抱挑战。学习图学、备赛参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瓶颈,感到枯燥或挫败。请记住,每一次咬牙坚持,都是能力的突破。把困难当作成长的机会,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持续的热情。当你跨过那道坎,回头再看,会感谢当初没有放弃的自己。
6.善用资源,主动求助。老师、学长学姐都是宝贵的财富。遇到难题,不要自己硬扛,大胆请教。图书馆的专业书籍、优质的在线教程(慕课、B站等)也是强大的后盾。学会利用一切资源来解决问题。
这次成图大赛的经历,是我大学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教会我的专业素养、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将使我受益终身。希望我的分享能给你们一些启发。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竞赛中,看到你们更加精彩的表现!加油!

初审:刘 洋
复审:孟令哲
终审:孟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