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学院开展专业考察

来源:视觉艺术学院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5-10-31

金秋十月,天朗气清,正是行走与思考的好时节。2025年10月16日至23日,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建筑学五个专业14个班级共计293名同学,由14名教师带队,分赴江南与中原两地,开展了一场融合艺术感知、文化浸润与专业实践的双线考察之旅。一边是江南的柔美与当代艺术的碰撞,一边是中原的厚重与历史文脉的对话,尽管路线不同,却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在真实的世界中,寻找艺术的源头活水。

01

江南行:穿梭古今,艺路同行

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建筑学专业师生,从上海、杭州,到苏州,在都市光影、学府人文、水乡诗意与园林雅致中,完成了一次从课堂到现场的跨越。同学们走进中华艺术宫,在东方之冠的宏伟结构与丰富展陈中,感受经典与现代的艺术对话。外滩的夜景则成为一堂生动的光影设计课,同学们专注记录灯光与建筑的互动,思考光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表达。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与国际设计博物馆成为灵感源泉。同学们在展厅中研究动线布局、视觉呈现,在校中体会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西湖的自然景观更成为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生动教材,大家在湖光山色中体会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乌镇的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构成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同学们漫步石板路,探访传统手工作坊,也在当代艺术展馆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共鸣。

在苏州,拙政园与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成为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典范。尤其在虎丘拥翠园,学院邀请苏州松隐园林营造项目负责人马老师,带来一场生动的移动课堂,让同学们深入理解古典园林的营造智慧,从假山堆叠到亭台布局,从理念到技艺,收获满满。

02

中原行:寻根文化,以美铸魂

与此同时,美术学专业的同学们则以“探寻艺术脉络,厚植文化自信”为主题,走进北京、洛阳、西安三地,在美术馆、博物馆、石窟与古城中,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传统造型、民风民俗、建筑艺术等多维视角,深度挖掘创作素材,完成艺术认知的立体化重构。

在北京,于中国美术馆鉴赏近现代及当代作品,剖析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感悟作品中的时代精神及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研究传统工艺,聚焦工匠精神对当代创作的启示,增强文化认同。在洛阳,考察龙门石窟,梳理佛教造像风格差异与文化融合,从保护传承中体会文明绵延,树立保护意识;在丽景门、洛邑古城采集非遗美术元素,聆听传承人故事,激发传承责任。在陕西、山西等地,探秘秦始皇陵兵马俑技法,梳理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的地域美术脉络,感受文明辉煌;记录西安古城墙、平遥古城等多地的建筑与民俗美术元素,理解美术的文化载体意义。

03

每日小结,移动课堂:

让考察成为行走的教案

无论是江南还是中原,考察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去,带着答案回。视觉艺术学院的带队老师每晚组织小结会,结合当日行程,点评记录、梳理知识点,明确次日任务。美术学专业则通过跨地域对比与素材整理,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传统造型、民俗艺术等多维度构建创作资源库。

此次专业考察,是视觉艺术学院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它既是深化组群式项目教学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也是贯通理论教学与创作输出的重要桥梁。在组群式项目教学的框架下,学生以团队形式深入真实场域,通过集体观察、共同研讨、协作记录,真正实现了从知识接收到能力转化的过程。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项目执行能力,也使课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得到印证与延展。同时,本次考察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得以将课堂所学置于广阔的文化土壤之中,实现一次深刻的文化扎根与艺术提升。通过身临其境的感知与思考,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来源,为接下来的创作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进一步凸显了在实践中教学、在行动中思考的教育导向。

初审:李文成

复审:孟令哲

终审:孟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