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掌握区域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状况,并促进林下经济作物可持续生产,吉林省长白山野生资源研究院院长孙孟琪带领团队成员集中(6月17日-6月25日)开展了系列野外调研与技术服务活动。相关工作聚焦于杓兰种质资源调查、对开蕨根际土壤采集及“三区人才”科技服务-淫羊藿规范化栽培技术指导,旨在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国家杓兰属种质资源调查
一、寻幽觅兰:杓兰属植物种植资源深度调查
杓兰属(Cypripedium),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之一,长期以来受到不合理采集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其生存状况面临严峻挑战。本次调查人员赴长白山景区西坡、汪清、安图和敦化等地山区进行野生资源调查,共调查了六种杓兰,分别为白花杓兰、大白花杓兰、东北杓兰、山西杓兰、斑花杓兰和杓兰,采集相关信息,收集科研样本,并通过对杓兰野生种群的实地考察,对其生长环境、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等进行全面调查。
本次调研加强对杓兰属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科学制定方案,不断收集和充实新的育种材料,确保种质资源库的正常运转和资源安全,将资源库建设成为花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基地、花卉品种创新的研发基地,为珍稀植物杓兰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杓兰野生种群踏查
二、揭秘“活化石”:珍稀对开蕨专项调查与根际土壤采集
对开蕨(Asplenium komarovii Akasawa)是铁角蕨科、对开蕨属土生,常绿蕨类植物,该种叶形奇特,颇为耐寒,雪中亦绿叶葱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团队对其野生群落展开专项调查,在典型植株根系周围,分层采集土壤样品(0-10cm, 10-20cm, 20-30cm),用于实验室分析土壤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氮磷钾含量、重金属等)及微生物群落组成。
本次调研工作旨在通过系统解析对开蕨(Phyllitis japonica)野生种群分布格局与根际微环境互作机制,明确其生存的关键土壤因子阈值(如pH、有机碳含量、重金属安全阈值)及微生物共生网络特征;探索基于孢子萌发技术的人工繁育路径,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蕨类物种的抢救性保护提供范式支撑。

对开蕨根际土壤分层采集
三、科技赋能:“三区人才”助力“淫羊藿小院”提质增效
针对合作企业“淫羊藿小院”在生产中面临的技术瓶颈,依托“三区”科技人才项目,提供精准化技术服务。孙院长带领团队人员实地考察种植基地(白山市浑江区绿鑫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通化县森宇中药材有限公司),系统评估淫羊藿植株生长表现(株高、叶面积、生物量积累),重点诊断叶片黄化、生长迟缓等异常现象。结合前期土壤理化性质检测报告(pH、有机质、N/P/K及中微量元素含量、容重等),分析生长障碍的潜在土壤限制因子。并针对土壤改良、水肥管理优化和主要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方面给出具体改进方案。
本次技术服务工作有效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了淫羊藿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水平的提升,为林下药用植物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示范。

科技赋能:“三区人才”助力“淫羊藿小院”
我院于6月17-25日开展的系列科考行动,实现了植物资源保护与产业服务双轨并进:通过对长白山西坡等地六种野生杓兰的系统调查,夯实了种质资源库建设基础;以分层土壤采样结合微生物组学分析,旨在揭示对开蕨濒危的根际微环境机制;针对白山市、通化县淫羊藿种植企业的精准技术指导,解决了土壤障碍与管养难题。此次工作不仅为区域珍稀植物抢救性保护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更通过“三区人才”科技赋能推动了林下经济标准化发展,彰显了科研服务生态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协同价值。

吉林省长白山野生资源研究院科考行——植物保护与产业服务双轨并行
初审:孙孟琪
复审:孟令哲
终审:孟祥杰